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钱朝铸:乡村振兴领头雁

“组织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,是信任更是培养,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、争先恐后。刀要在石上磨、人要在事上练,不经风雨、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。”这是领袖的教导,更是时代的召唤。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“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”的热潮,一大批年轻干部被选派到农村,扎根基层,走进群众,为巩固脱贫攻坚洒下了艰辛汗水,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无私奉献。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——驻和县香泉镇泉水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孙宁同志就是其中之一。孙宁,男,1970年8月出生,祖籍安徽肥西,中共党员,大学文化,国企高管。曾任马鞍山江东控股集团高级经理、江东控股集团二级企业江东产投副董事长,现任江东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。

村口巧遇

2021年6月15日清晨,初夏的阳光还没冲破东方青紫色的云层,和县香泉镇泉水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孙宁,便与副队长王立芳和队员彭玉一道,在参加完县委、县政府举办的欢迎会后驱车赶到了泉水村报到。当他们刚踏上这片黄土地时,就被眼前贫穷落后的村容村貌给吓住了:“啊,这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哟?分明是一隅穷乡僻壤嘛!”镇党委负责人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忧虑,便鼓励他们说:“是的,正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太穷了,所以才需要你们来帮扶呀!好在这里土地肥沃,百姓朴实,山水宜人,像极了一个穷山姑,给点营养就滋润,穿点花衣就好看!”此话立即引起一片笑声和掌声。

在村部安置好临时搭建的床铺后,孙宁独自一人来到与村部仅有一路之隔的村庄。他沿着村东的一条小路边走边看,小路既窄又弯,村舍低矮昏暗。几棵低矮的刺槐耷拉着脑袋,一棵雪松颤巍巍地立在墙旮旯里,显得有些老态。村内一片寂静,偶尔见到一两个老人。只有村外几畦黄色的稻田,尚有一点生机。看到这里,他心里有些慌乱了:“这里将是我生活和工作三年的地方?”一条黑毛土狗突然从路边窜了出来,对他一阵狂吠,吓得他连连后退,若不是树下的一位老汉厉声喝道:“好了!”他真被吓得不敢前进。他感激地走上前,微笑地递上一支烟给老汉道:“老人家,这村叫啥名?”“杨友道。”“像个人名。”孙宁感到有点奇怪。“是的,原来就是人名。”老汉说完便反问道:“你是干啥的?”“我?”孙宁笑道:“是来这里帮扶你们的。”“啊?帮扶我们?”老汉睁着一双诧异的老眼。“是的,”孙宁用谈心的口气问道:“你们需要帮扶啥?”老汉哂笑道:“我们呀,啥都要帮,啥都要扶!你看,这里哪像个人呆的地方!多少年来都是‘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,路不成路,村不像村,白天不见人,夜晚不见灯。’改革开放后,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,只剩下我们这些没用的老人和小孩了。”说完,他用眼瞅了瞅孙宁,然后摇了摇头,眯起双眼看向村外的荒田和远处的一抹青山,似乎在提醒孙宁:“赶快走吧,这里没啥奔头!”孙宁的心仿佛一下子掉进了路边的荆棘之中……

返回村部后,孙宁将这个“村口巧遇”写进了他的日记,他有感而发地写道:“看来,到这里帮扶不掉几斤肉是绝对不行的!”

尴尬角色

现在少数人认为:“驻村工作队”是个阶段性的临时组织,不会长久的,他们是来“镀金”的,一般不会沉下身子真抓实干的。所以有些人对工作队不大看好,依然按照自己多年来的老经验和老方法我行我素,不指望工作队能干出啥名堂来。所以孙宁他们进驻该村不久,就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角色有点尴尬。一是村两委班子都健全,书记、主任都年轻,孙宁虽冠以“第一书记”,但镇上有啥工作都习惯按照“原渠道”找他们传达和部署,无需工作队“插手”。二是两委班子成员都是当地人,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,由这些“老人”出面协调,就能走“捷径”,不会“绕路”的。若找工作队,就有“多此一举”之嫌了。三是工作队刚来,几位成员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,学历、阅历、品格、秉性等都尚未摸透,必须相处一段时间且能了解大概后,方可让他们融入工作中,才能与他们相处共事……

孙宁的确感到很棘手,这是他工作三十多年来首次遇到的新困难,令他食不甘味、夜不能寐。“怎样才能使得镇村两级干部看上我们、信任我们、支持我们呢?”善于思考的他,忽然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:“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最大依靠。”使他心头一亮,对呀,为啥不去找“人民”呢?当前头等大事就是抓紧下乡入户,联系群众,了解实情。只要自己“主义真”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!当晚,他就召开了工作队第一次会议,将自己的工作打算和盘托出,立即受到大家一致赞同。

第二天一早,太阳刚溜边,三名工作队员便吃罢早餐,头戴草帽,脚蹬球鞋,挽起裤管,跑村不止。他们在一个多月时间内,足迹遍及了15个自然村,用脚步对整个泉水村进行一次实地勘察,用真情进行一次深入走访。时而踩着泥泞的土路、时而暴晒在荒凉的山岗,在田间地头拉家常、谈生活、问生产、听诉求、求建议。村民家的鸡需要打疫苗了,他们就帮着一起抓鸡仔;村民家的花生成熟了,他们就一起帮着下地挖;村民家的西瓜熟了,他们就帮着一起吆喝着卖。累了,歪在树荫下歇口气;渴了,掬一捧山泉水润润嗓子。在田坝、池塘、水沟中找灵感,从村舍、农家、菜园和柴房里寻思路,力争早点找到振兴该村的“对症药方”。

新官“三把火”

“只要功夫深,铁棒磨成针。”工作队终于用真情和汗水获得了帮扶该村的第一手资料,很快找到了该村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,并在镇村两级的认可和支持下,迅速制定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,接着便打出了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“组合拳”,烧出了新官上任后的“三把火”,也被称为“三大民生工程”——宜居工程、宜业工程和富民工程。

2021年8月,在孙宁的多方联系和大力协调下,及时帮助该村争取到了3000万元的国债“示范改造项目”,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。因为若按照上级原先只能获得300万元的国债项目的话,该村的15个自然村每村只能获得20万元,那就啥也干不成。该村在拿到这笔资金后,立即请高人实地勘察进行科学规划,当年8月便招标启动实施了该村示范提升改造工程。推动了山脚和山岗沿线的8个自然村,在“五清一改”基础上,实施亮化、硬化、绿化,实现了“三化基础版”;对7个沿省道的自然村在“基础版”的标准上,进行了屋面出新1.67万平,沟塘清淤55亩5万立方,景观矮墙3570米,设置村标、活动广场、停车场、小花园、小菜园、党建打卡点和文化墙绘等,实现亮化、硬化、绿化、洁化、美化、文化等“六化升级版”;接着又对侧尹塘、河心石、杨大庄等3个自然村进行了“3A标准一村一品精品版”打造,分别以农副产品交易、民宿农家乐、党建党史教育、关心留守儿童健康养老为主题,提炼打造网红农旅打卡地。

2021年7月,他们广泛征求意见,谋划制定出《驻村三年工作规划》和《年度计划》,提出并推进实现“四个一”工作目标,精心谋划,为该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加紧谋划推动了“1+N服务创新型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”。“1”是打造主导产业,即“千亩渔光互补光伏发电”项目。抢抓机遇,整合泉水村730多亩野外藕塘,2022年9月与“信义光伏”签订20年合作协议,引进光伏发电项目。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净增收60万元。在光伏运营的同时,又开始了水面二次发包,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。“N”是产业链延伸项目:梨园山庄种植品种和经营模式比较单一,不能适应外地游客的需求。所以真情帮助山庄引进新品种,并充当山庄瓜果“推销员”,牵头帮扶山庄推销葡萄、鸡蛋等农产品9.5万元,销售西瓜10万余斤、鲜梨2万余斤。将智慧农业纳入观光采摘、农家乐产业等计划中。如今的泉水村已经完成郑周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,与香泉社区合作,投资建设“皮划艇训练基地”获得租金收入约6万元/年;与和县林海公司合作,推进景观提升改造项目。并打造长期专人管护队伍,使得劳务收入、村集体股份分红收入和租赁收入等不断提高,2023年村集体经济已突破百万达到106万,是三年前的5倍。

2021年8月,在孙宁的授意下,工作队成员分别找到了自己的单位——江东控股集团、市委编办、县台湾科技创业园和安徽省综合地质大队的领导,请求对泉水村的政策和资金帮扶,受到了鼎力支持,三年共筹集36万元,分别在该村投资了温室大棚、300平米的冷库等,极大地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产量。以上这四“家”每年都及时赶来将村民的农产品如鸡蛋、老母鸡、西瓜、葡萄和梨子等购买一空,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。此举不仅使全体村民真正尝到了劳动致富的快感,也用真情有效地密切了他们单位的“娘家”和镇村“婆家”的关系。

令镇村两级干部感动的是他们的“每年一献”。自2021年起,上级每年发给他们工作队业务经费三万元。孙宁和其他两位队员商议后,果断将这每年的三万元经费全部交给村里,让村里自由支配,三年共计九万元。这种“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实事”、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的无私奉献精神,感动了镇村两级干部,温暖了许多村民的心。

他们在打造示范村宜居宜业的基础上,积极深挖村庄历史文化底蕴,提炼“德爱孝贤、和美泉水”主题和“水八仙”、“泉八怪”特色土特产,于2023年10月完成“一村一主题”项目建设,当月完成22次考察学习接待任务,在《学习强国》、新华网和省市媒体上获得热烈反响,受到市委两名常委亲自带队进村考察。与此同时,他们以泉水全域规划为引领、策划包装17个子项目为支撑,及时申报了安徽省第二批“千万工程”精品示范村,并已取得了上级文件的审批通过。

他们将泉水村打造出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,省级民主法治村、省乡村治理示范村、市级文明村、市十佳美丽乡村、市防灾减灾示范村、土地二轮承包延保试点村、市级移风易俗村试点。由孙宁亲笔撰写的《泉水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》获得省级优秀、和县两次乡村振兴“比武打擂”分别获得优胜奖和第一名,个人也获得马鞍山市“最美职工”光荣称号。现在许多返乡的村民都惊叹道:“哇,我们的村子漂亮得连我们都不认识啰!”

他们还严格坚持了“三个做到”原则:一是做到了尊重两委班子,加强相互沟通,加强感情投资;二是做到了对村里日常工作“参与不干预”和“到位不越位”;三是放下身段,沉入农家,以心换心,争取理解支持。

通过以上的艰辛努力后,工作队终于得到了镇村两级的完全信赖和绝对尊重,他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鼎力支持,原来的“两家人”成了“一家人”,真正做到了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工作局面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奇光异彩来。他们平易近人的态度与谦和大度地处事方法,不仅树立了工作队的良好形象,也密切了镇、村、民三级干群关系,所以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赞誉,见到工作队员后犹如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。俗话说:“人心齐,泰山移。”该村的各项工作得以迅速推进,战绩辉煌,捷报频传。

任重道远

初尝甜头后,孙宁虽然很开心,但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要走的路更远了。一位伟人曾说过:“除了沙漠,凡有人群的地方,素质都有上中下、三六九等之分,一万年以后还是如此。”果然,他知道这里的村民虽然很朴实、很实在,但也有少数人喜爱贪图蝇头小利,只要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,就会立即翻脸不认人,甚至会公开阻挠他们工作的开展。

2021年8月的一天,工作队员们正在协助杨友道村整治道路、浇灌水泥路面时,就碰到一位名叫汤礼军的村民,他年届四十,因大脑受过伤而言行不正常。在面对即将要移栽自家门口一棵手臂粗的桂花树时,他竟然向施工者索要一万元赔偿费,否则就不让“开路”。孙宁上门做他思想工作,却遭他破口大骂。孙宁便请他大哥和舅舅来劝说,也不行。孙宁没法,只好一边采取“暂且搁置争议”之法,将路面绕过他家继续施工,一边打“温情牌”,帮他修缮厨房,无偿为他美化铁皮棚,还带领村干上门慰问,使他很感动。此举果然奏效,但他嘴很硬地说:“路可开,树可移,是看在孙书记的面子,不然就没门!”大家听后都会心一笑,想不到他这个难缠户竟变成了振兴乡村的宣传户!

2022年初春的一天,孙宁正带领干群在郑周自然村沿路植树。突然有人告知:“村民周某无故将栽好的树连根拔掉!”为啥?孙宁赶紧挺身而出找到周某,原来此人私心较重,认为他家门前的空地就是他家的地皮,若被栽上树,这块地今后就不是他家的了。所以态度蛮横,谁也劝阻不了。孙宁告诫他说:“你家前后两米可以算你的地盘,但超出两米外的是不准私自占有的,何况我们栽下的都是风景树,是为你们村美化环境的,你若无理取闹就甭怪我们依法行政了!”他的话合理合法、掷地有声,但依然不能撼动周某的私念,村干只好拨打“110”,请来警察现场执法,周某不得不低头认错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”时间一长,村民们都知道孙宁的刚性,他遇到再大的阻力都会迎难而上的。他明白:只有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。”方能做好、做扎实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的前期准备。

累累硕果

三年来,在他的带领下,工作队员们吃住在村部,前后走访了733户农家和2349名村民。他们通过板凳会、纳凉会和田间地头拉家常等多种形式,及时向村民宣讲了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,严格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完善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切实关心和关注了47个脱贫户和监测户,跟踪关怀了30个大病户和特困户,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到了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努力做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,并会同村“两委”,谋划开辟公益岗位,帮助脱贫户发展“养鸡养鸭养羊养鱼”等特色种养业,较大地提高了户家收入,年收入增长10%—15%,实现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。

在实现“村村通”的基础上,工作队又想到能不能“打通最后一千米”,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等问题,于是,他们先后联系和争取了县镇有关部门,求得了大力支持,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和好事。

联系了镇乡村振兴工作站和镇工程办。及时争取到项目资金700万元,于2022年3月修建完成了15个自然村入户到家的“组户通”道路10.34公里,使泉水村在全镇率先实现了组户通全覆盖,实现了家家出门就上压模路、景观路,出村就有水泥路和柏油路。

联系了乌江交警中队和镇工程办。请他们帮忙指导,在省道沿线17个出口设置减震带、爆闪灯和村庄人行标线标识。

联系了县住建局。请他们依法拆卸了旧路灯杆线,在省道沿线以及村内分别安置了106盏路灯和200盏太阳能灯,使得夜间灯火通明,出行安全得到极大提升。截至目前,再未发生1起交通事故。

联系了县水利部门,请他们鼎力支持,在永丰河修建了抽水平台1座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灌溉取水,做到旱涝保收。

联系了市、县乡村振兴和体育部门。请他们在村内建设健身休闲广场6个,健身锻炼器械6套,使得周边群众居住幸福感大为提升。

联系了市县镇三级组织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和四家帮扶单位。求得了他们的关怀和配合,及时修建了党史馆,完善了党员活动室、电教室、文化礼堂、移风易俗馆、信访调解室、老年大学、老年助餐点和老年签约医生工作室等基础设施。引领党员干部开展“结对帮扶献爱心”活动,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及环境整治的自觉性,做好了“省级泉水中心村”、“市十佳美丽乡村”基础环境管养工作。

还修订了“村规民约”,成立禁毒禁赌会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“四会”。评选出文明户、五好家庭、好婆婆、好媳妇、最美家庭、最美庭院等典型,启动了“道德积分银行”建设,开展“邻里守望互帮互助”活动,培育乡风文明。将综治网格点、网格党小组、社会管理员、生产队长和理事长等整合为一个综合网格,实现“多网合一”,全面管理网格内党的建设、社会保障、平安稳定工作。

……

工作队副队长、市委编办四级调研员王立芳说:“三年来,孙书记较好地发挥出表率作用,团结带领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,亮点是:“一个规划”和“三年计划”,即:提前谋划出《泉水村2021年至2035年全域发展规划》和《工作队任期三年工作计划》。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,他分别扮演了“项目设计员”“监理员”“调解员”“宣讲员”和“参谋员”的角色,成绩卓然,是我们合格的领头雁。”

工作队员、和县台创园某局副局长彭玉说:“孙宁是个有点子、有能力、肯吃苦的好队长。在生活上,艰苦朴素,要求严格,能与村民打成一片;在工作上,兢兢业业,早出晚归,从不叫苦,是我们的学习榜样。三年来,我们相处得很融洽,就像亲弟兄一样。尤其令我感动的是,他在离任前就思考能给泉水留下的什么呢?现在终于有两大成果,一是成功申报安徽省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,二是谋划出该村2024—2026年实施的十八个子项目,继续造福泉水百姓。”

鱼水情深

孙宁在日记中写道:“以朋友和亲人的情感来对待村民,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。”因为他收获了太多的感动,他说:“泉水村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家,有时候回到马鞍山,还时刻想着泉水村,想着百姓们的那些事,想把每一件事干好干实,否则就对不住这些善良的村民。”正因为有如此的爱民情怀,以孙宁为首的驻村工作队在三年时间内,干出了一件又一件令村民满意的实事。

一提到孙宁,梨园山庄的“庄主”——今年54岁的杨荣健老总,就忍不住夸道:“我们自从有了工作队的帮扶,日子好过多了!”

他说:“孙队长是个热心肠、办好事、办实事的人,也是我比亲戚还要亲的恩人,是他帮我走出了三大困境:一是销售困境。我是2008年从外地返乡的村民。2009年12月种植了100多亩从浙江引进的翠冠梨品种,三年后挂果,五、六年后进入盛果期,产量较高,每年至少有七八十万斤。往年都是与南京的苏果超市合作,但损果率高达三分之一,这可急坏了我。在走投无路之际,我找到了孙宁书记,求他帮扶。在孙书记的大力协调下,终于走出一条新路:只要梨子成熟后,他们工作队的四个成员单位就会全部包销下来,不仅使我解除了后顾之忧,而且使我的山庄效益大增。二是投资困境。在孙书记的协调下,由镇政府投资30万元,在我山庄兴建了一座现代温室大棚供我使用,年租金只有2.5万元。此举很有人情味,使我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紧要处。三是土地流转困境。2022年4月,在孙书记的协调下,镇政府给予我山庄政策倾斜,为我们流转土地700多亩,其中梨子150亩、鱼塘80亩、樱花、紫薇、红榉等景观树种合计400多亩,总投资2000多万元,其中我自己投资1500万元,从银行贷款和朋友筹措近500万元。使我能放开手脚,大干快上。”

受到孙宁他们倾心帮扶的还有“马鞍山味美香食品有限公司”,老板於有霞说:“我原是跟芜湖、巢湖的老板干的,后来自己回村拉队伍给他们做配套业务,从内蒙、山东等地拉回当地的特产南瓜和山芋等,回村切花、洗皮、蒸烤成“即食半成品”再去芜湖、巢湖分包,然后出口并销售多个省市的超市。2022年,在工作队的帮扶下,我们投资兴建了300平米的冷库,启动冷链物流,用集装箱出货。现在规模扩大了,增加了年糕加工等新品种,向老年食品加工和冷链物流方向发展,大力开发前景看好的“银发经济”。去年我公司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百余人,发放农民工工资400余万元,经济、社会效益十分明显,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。”

类似例子还有很多……

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”如今的泉水村风正、气顺、劲头足。这里不仅是花的海洋、诗歌的远方,更是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。它虽不是江南水乡,却有着小桥流水、乌篷船头的诗情;虽不是皖南小镇,却有着粉墙黛瓦、雨打芭蕉般的韵味。已被打造出一个被永丰河环绕的活水靓村、一个从水墨画卷里走出来的省级中心村。现正加速驶入一条“宜居、宜业、富民”三步走、“示范村、主题村、精品村”三级提升的健康发展快车道。

香泉镇镇长金靖说:“工作队提前十个月完成了任期提出的“四个一”工作目标,即带好一个强有力两委班子;任期三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是驻村当年21.36完的五倍;打造一个渔光互补主导产业;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孙宁书记是一个政治站位高、道德品质优的合格队长。工作认真,善协调,有温度,无论是泉水村集体经济的提升还是精品村打造等,都有他的身影和脚步。他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,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措施,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。其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,为泉水和美乡村建设贡献了重要的力量。”

今年开春的一天,在听说工作队将期满返回原单位的消息后,侧塘尹村的71岁老农尹万平怯怯地拉着孙宁的手问道:“孙书记,你们可以留下来不走吗?”杨友道村的75岁老党员、保洁员杨泽和动情地对孙宁说:“现在我们道路硬化了,村子变美了,吃穿不愁了,可你们晒黑了,苦瘦了,现在却要离开了,嗨……”在听到这些发自肺腑的朴素语言后,孙宁和战友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,面对这种鱼水般的情谊,大家都觉得这三年来吃的苦很值得!他们脚下沾有多少泥,心中就会沉淀多少情。他们真正做到了用心、用情、用力诠释了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坚定执着,用感人的事迹践行了总书记的谆谆教导。孙宁笑着对这些憨厚的村民说:“你们放心吧,我们虽然要走了,但我们的心还会留在这里的,帮扶你们的人还会一茬接着一茬干、一棒接着一棒跑的,直至将我们村建设成真正的富饶美丽的幸福家园为止!”他的话不仅鼓舞了自己,也温暖了泉水的全体村民。

笔者坚信:来泉水村帮扶的肯定还有更优秀的后继者,在泉水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必将会上演出一幕幕更多、更美、更精彩的故事来。

随机推荐:
莲子干货 去芯 燃油汽车 苹果指纹 a1893钢化膜 自行车贴纸 杨树林旗舰店官网正品口红 NBA2K19 红色格子上衣女 新中式装饰画 高腰泳裤 霸将旗舰店 迷你巴拉巴拉官方旗舰 女童洋气套装秋装 出租房可折叠沙发床 小狗玩具 耐咬 磨牙 油画框 英特尔 CPU 活页本 可拆卸 汽车音响喇叭4寸 家用梯子 折叠梯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